当前位置:首页> 市民生活>

他们,与国庆的故事

2022-10-03 10:59:55        来源:奔流新闻

又是一年国庆节,有一些对“国庆”有特殊记忆的人,一起听他们讲述自己与国庆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国庆记忆,分享他们和国庆的“不解之缘”……

1959年——王流芳:对祖国的爱就是讲好每一堂课

1955年,21岁的王流芳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1959年国庆节后,入职兰大化学系仅一个月的王流芳接到系领导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前往南京参加络合物化学培训班。时年25岁的王流芳没有多问,便踏上了南行的列车。

1960年从南京回校后,作为助教的他一节不落地听完了两位老师所讲授的《无机化学》并详细做了笔记。三年下来,笔记本上不仅记录了丰富的知识点,更记录着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独到理解和其授课时生动的语言表达。其实,在南京培训期间,他常去旁听南京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

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基础课,这四门课授课教师的选拔很严苛。1964年,王流芳成为化学系《无机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这源于他多年的积累与准备。

40余载的教学生涯中,王流芳对待教学每年都一样认真、热情,上课从没有迟到过。他每年都会将讲稿重写一遍,把当下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自己的科研成果补充进去,也会制作模型讲授抽象的概念。

出生于旧社会,生长在红旗下。王流芳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社会的沧桑巨变。正因为如此,他刚上大学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一名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党、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自从有了电视,每次国庆阅兵我们都一定会看,精彩的地方还会用录像带录下来,每次看都很振奋,很激动,为我们国家的强大发自内心的自豪!”王流芳说到这些时眼眶湿润了。

2009年——王兴君:为祖国做点实事

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正在法国留学的王兴君是在实验室通过网络独自一人看完的。

“看到阅兵中的尖端武器时我很激动,想到了我爷爷作为一名炮兵参与和见证了国家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情景。我是做结构健康监测的,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实际、具体的事情,看完阅兵后我就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对王兴君来说,回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点事”,使自己的所学、所思、所作变得有用,才是真正让他热血沸腾的选择。

2009年从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博士毕业后,王兴君去往法国、比利时、德国多所名校继续深造,2018年回国后加入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来到兰大的4年间,王兴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发表SCI论文5篇、教学论文2篇、获得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同时兼任两家科技公司的研发总监,但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参与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中。

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会让我有民族自豪感!”

2019年——王心语:青春,为共和国庆生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感觉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仪仗队员参加了201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的王心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

2017年高考,来自江苏省沭阳县的王心语被兰州大学文学院录取。入学后不久,一张征兵宣传单唤起了她心底的军旅梦。后经严格选拔,她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服役期间参与迎送外国国家元首等仪仗司礼任务20余次。

作为仪仗女兵,举枪受阅是无上的光荣,也是巨大的挑战。要完成这个动作,女兵们必须用一根手指一个寸劲儿把7斤多重的礼宾枪拎到胸前,并且要动作漂亮。

盛夏,在烈日炎炎的训练场上军姿一站就是半天,一般半个小时不到训练服就已经湿透了,训练结束时衣服都在滴水。

为了最后的呈现,平常训练时的枪要比标准的重量重一些,所以额外加练力量型科目成为了王心语的日常。后来,她发现自己拿枪的右臂与食指都比左边明显粗一圈,但她觉得很骄傲。

2018年7月,王心语因出色的表现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次仪仗任务——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礼宾任务。2019年,她便被抽调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任务。

受阅距离96米,128步,每步75厘米,66秒通过,必须不差分秒、不错毫厘。为了队伍整齐,教官会用铁架子在队列前侧拉上一根根线,一列人的鼻尖、眼睛、帽檐等都要控制在同一条直线上。

75厘米的步幅卡不准,队员们就趁休息时间在训练场上打满精准的步幅线,一厘米一厘米地计较;乐感不好就一遍遍踏乐练习,直到分毫不差。208天,最终呈现出了宛如一人的震撼效果。

2019年10月,王心语退伍后回到了兰大校园继续她的学业,但依然坚守军人本色:严于律己、规律作息,早已成为生活习惯;积极投身防疫工作,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力争在学习上有所突破。


文丨奔流新闻通讯员王文钰  记者武永明

图丨兰州大学提供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