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融媒产品>

十年百人群像丨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2022-09-03 11:41:11        来源:奔流新闻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塑,原型就是年轻时的樊锦诗。

1962年下半年,就读北大考古专业的樊锦诗,来到敦煌莫高窟实习,第二年她被分配来到这里工作。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晚上看书工作的时候,照明只能用油灯或手电筒。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成为保护敦煌的第三任“掌门人”,也是在这一年有关部门提议将莫高窟捆绑上市,樊锦诗坚决拒绝并各方奔走,推动莫高窟文物保护建章立制,上市风波最终平息。

让她着急的事接踵而至,大量游客的到来,影响着洞窟内温度、湿度、空气,这会加速壁画的退化和盐化……在樊锦诗推动下,划定了洞窟所能承受的临界线,同时她很纠结——莫高窟是人类文化遗产,限制游客有点不讲道理。

如何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让樊锦诗无比揪心,直到偶然接触数字化后,她感觉“莫高窟有救了”。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物数字档案建立工作有序推进,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面向全世界发布,高清数字化内容,涵盖30个经典洞窟及4.5万平方米壁画。

加强保护的同时,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至唐中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主编的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及《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为学术研究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考古报告被认为“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这些年来面对各项殊荣,樊锦诗把奖章奖金领回来交给了单位,她觉得这荣誉属于全体工作人员。

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住吹打,但樊锦诗却在大漠里坚守了半生。2015年从院长职位卸任后,樊锦诗并没有返回故里上海,而是留在敦煌践行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为保护传承敦煌文化,贡献“敦煌的女儿”的爱和力量。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蔡端

海报丨奔流新闻插画师 钟文静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