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天向上>

【奔流文化·闲谭】百八十年前那些中外“兰漂”,过年都吃啥?

2023-01-21 11:33:43        来源:奔流新闻

旧时那些寓居金城的外乡游子,多因交通不便,过年往往无法返乡。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美食总是治愈孤独、纾解乡愁的一剂良药。抱团取暖,春节聚餐,成为“兰漂们”们联络感情的极具仪式感的保留节目。这一点对于国人自不必说,就是因缘际会“漂”在兰州的“老外”们也感同身受。

01

一百多年前,在兰之浙江籍人不过数十人,在金城“兰漂”群体中人数最少。1919年春节期间,赴西北考察实业、正在兰州停留的浙江苍南人林竞,在日记里留下了浙籍“兰漂”们关于春节聚餐的“少数派报告”。

除夕之夜,时任青海屯垦使的蒯寿枢(字若木,安徽合肥人)邀约包括林竞在内的浙江寓兰友人共度,算是半官方性质的团拜会。林氏为此大发一番感慨:“年年奔走,大地为家,久惯旅舍生活,谁复计及佳节耶?然长巷深街,处处宣传除岁,边地积习,尤为深固,因蒯君之请,顿触客绪,反增无限感喟耳!”应邀出席除夕晚宴的宾客,除了若干浙籍“兰漂”之外,还有来自广东嘉应(今梅州)的“海归”矿业工程师一枚,但是此君“生长英伦,不能国语,亦不能粤语”,大家交流起来还须蒯寿枢之弟居中翻译,把这哥们累得够呛。林竞等人面面相觑,认为大过年好好一顿放飞自我的年夜饭,愣是被整成语言交流都有障碍的外事活动,“颇属罕闻”。于是,一众浙江老乡谢绝了与“海归”彻夜长谈的邀请,抓紧时间赶回林竞下榻旅店,凑了个下半场。身处西北苦寒之地,南方人也多少练出三分酒量。“围炉痛饮,至夜阑始散”。

▲1937年时,兰州百姓在街头打清油的场景。 引自《戈壁驼队》

年至初五,寓居兰州的浙江同乡组织正式团拜会。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据林竞日记载:下午一时许,同乡潘詠侯招饮於荣庆园酒家(今中央广场)。“同座多乡亲,异地相逢,情意倍殷。”这些浙籍“兰漂”大多系前清仕宦或幕友,失业之后,因道远天遥,无力回家,甚至“流寓此间有已二三代者”;另有少数系北洋政府派遣来甘,在各机关服务者;至于在兰州经商之浙人,“不过一二人而已”。虽说老乡人数少,但宴席却一点不含糊,“是日肴馔颇丰,每席仅费十五六两”;林竞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还将兰州的酒席价格与同一时期的新疆作了对比,认为“廉於新疆远矣!”大家酒足饭饱、尽兴而归,这才是“兰漂”春节聚餐的目的抑或精髓所在吧。

0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今中外皆然。

美国地质学家马文•韦勒和弗雷德•萨顿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际,因为勘探石油正好来到兰州,之后,因为日机空袭,航班停飞,陆路交通亦受阻,不得不暂时滞留于此,这一留就留到了过年。

▲“七七事变”前后,曾在甘肃“漂”了半年之久的美国地质学家马文韦勒。 引自《戈壁驼队》

1938年元月初,两位美国老哥一面担忧自己能否平安回国,一面紧张整理考察报告,基本上足不出户。国人的习俗是过了腊八便是年。为了帮助这两位美籍“兰漂”放松情绪,这一年的腊八日,由兰州教会医院的山东籍医师韩先生做东,邀请他们一道“干饭”——并不是按照传统喝“腊八粥”——而是涮火锅!从马文•韦勒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大致复盘85年前金城“吃货们”腊月里涮火锅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火锅汤底必须是滚开的鸡汤,其他汤底都不好意思上台面。开涮之前的开胃小菜通常标配为小碟装的脆黄瓜和果酱。每人面前的料碗里盛着酱油和芝麻酱,用马文•韦勒的话说,“芝麻酱吃起来和花生酱差不多”;

▲旧时在华“老外”们涮火锅 网络图片

接着上硬菜,主要是切成薄片的羊肉和鸡肉,“吃时用筷子夹肉放入火锅,几乎是一入锅即熟”。涮肉的同时,白菜心、豆腐及其他时令蔬菜陆续上桌,手工面条亦必不可少。吃到嗨处,每个人还在自己的碗里打了一个生鸡蛋,然后倒入滚烫的肉汤喝下——这种吃法,不知应该称之为讲究还是叫黑暗料理,今天的“吃货”们是否有兴趣仿效复古一下?

最后的主食是芝麻烧饼,餐后水果是梨,至于“三炮台”则是全程续水。

宴毕,两位美国老哥承认“我们离开餐桌时都十分饱”,同时意犹未尽,指出“也许将来回国以后,我们也可以试一试”。

俗话说,“上马饺子下马面”。马文•韦勒和弗雷德•萨顿离兰前夕,已经快到农历小年了。中国朋友为他们举办了告别宴会,“主要的一道菜是蒸饺,这显然是当地的习惯。第二道菜也是饺子,但是油炸的,都很好吃。”这顿饯行饭堪称饺子宴了。与此同时,热情好客的兰州人考虑到他们返程途中的实际,还不忘给他们提供了沿途地方的著名小吃攻略。于是,两位美国老哥回国途中,就在定西将当地特色面食糖酥饼作为早餐,这很对喜欢甜食的西方人胃口,他们在回忆录里将其称之为“糖烧饼”,还特别提到烧饼外面有店铺的红色印章。在静宁和平凉,他们愉快地将酱牛肉作为晚餐主菜,将油炸麻花作为“糖点心”……尽管他们最后是在西安度过的1938年除夕,但显然对“漂”在兰州期间“舌尖上的年味儿”以及返程途中的甘肃美食印象更为深刻。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据潘益民编著之《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一书记载,全面抗战爆发前,兰州市面上的肉禽价格并不很贵,如1936年时,鸡每只六角左右,鸭每只一元左右,牛羊猪肉每斤两角左右。但兰州普通市民及商号“每餐具肉食者极少,大多以咸菜、辣椒、豆腐、青菜为日常菜蔬,非岁时佳节不备肉食。俭朴之风,良可嘉也。”由此可见,中外“兰漂”们入乡随俗,平时不见得顿顿下馆子,而春节期间与金城百姓同乐,集中火力改善伙食,喜大普奔,以致在回忆录里念念不忘,生动描述,传为佳话。


文丨 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史勇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