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天向上>

叶舟《凉州十八拍》:一部为河西走廊立传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2023-03-02 16:37:47        来源:现当代文学

鲁迅文学奖得主,实力派诗人、小说家叶舟的最新长篇巨著《凉州十八拍》签名签章版热卖中!

图片

《凉州十八拍》是叶舟继入围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敦煌本纪》之后,创作的以千里河西为背景,以古凉州为原点,聚焦河西走廊文化、历史、人物的又一部壮阔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也是叶舟长期行走勘探河西大地、悉心开展文化考察的最新成果;堪称河西走廊的心灵史、贸易史和军事史。

“人心所归,唯道与义”(出自《晋书》)。《凉州十八拍》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深入河西走廊民间社会与历史,探寻西部文化的密码,重新发现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弘扬并赓续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图片

《凉州十八拍》签名签章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凉州十八拍》于2022年7月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也可能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项目中篇幅最为浩瀚的一部巨著。

《凉州十八拍》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共134万余字。故事整体时间跨越晚清民国将近四十年,出场人物达百余人,叙事千回百转、酣畅淋漓,同时将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铜奔马、祁连山、绿洲,以及广阔的民间社会熔为一炉,呈现出了一幅幅可信、可爱、可敬的风俗画卷。

图片

叶舟为《凉州十八拍》签名

生于甘肃、长于甘肃的作家叶舟,对河西走廊这片土地,始终怀有着深切、热忱的情感和深深的自豪感。叶舟坦言:“我作为一个写作者,作为甘肃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儿子,我对甘肃和河西走廊的所有热爱、书写、感情,这可能就是我的宿命,是写作的宿命,也是人生的宿命。”

百万言故事、百十位人物

为河西走廊立传

《凉州十八拍》萃取了古代经典传奇《赵氏孤儿》的小说内核,并以东汉蔡文姬的名作《胡笳十八拍》为章节架构,构建出悬念迭起又精彩纷呈的故事。

整部小说有三条主要脉络:故事发生的主要时间是民国初年,彼时山河动荡,民生凋敝。凉州城外突然出现一座百姓们捐建的城堡承平堡,那里本来是五凉书院,却被悄然易帜,成了贯通整个河西一线的贸易保价局,由创始人权爱棠的女婿顾山农经营。

在军阀和当地政权的双重压榨下,顾山农九死一生,表面上经营着保价局,事实上则勉力珍藏着西北腹地自汉代以来最大的秘密——将铜奔马妥善保存,不被用心险恶的各方势力所掠夺。这铜奔马是凉州的魂魄所系,也是先辈们留下的河西信物,正所谓“天马出,天下定”。

图片

第二条是权爱棠的义子徐惊白的成长线索。徐惊白本姓续,是北疆贩马集团续门的遗孤,他被辗转寄于权家,被姐姐权达云和姐夫顾山农悉心培养。他从一个调皮的凉州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堪当大任的勇毅少年,承担起守护凉州的重任。

作者曾提及“续”的涵义,指出这个姓氏意味着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徐惊白这样的“儿子娃娃”在时代的洪流中,走上人间沧桑正道,从一个被保护的孤儿变成保护红军孤儿的人,这是他个人的蜕变,也是一代人的希望之声。

第三条线索是河西走廊一带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边地传说,叶舟用现代主义的方式将鸠摩罗什、罗什塔、萨班渠、左公柳等亦真亦幻地融入小说主线中,尤其是“不灰之舌”,鸠摩罗什圆寂后的舌舍利,成为了小说主人公顾山农忍辱负重、为大义而撒谎的一个象征。

图片

鸠摩罗什像

这种叙事设计不但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文学趣味,更是将凉州的历史纵深感完整地体现出来。正如叶舟所说,他要通过这部小说寻找中国的精神原乡。

图片

《凉州十八拍》部分目录页

除主线情节之外,《凉州十八拍》仍然枝繁叶茂,许多支线故事也足以独立成篇,出场的上百位人物也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比如老一辈人中的朱绣,尽管有种种缺点,却依旧是个可爱可敬的老人;面汤爷将民间的忠义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保护惊白的北疆汉子们豪爽洒脱,舍生忘死……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河西走廊一带人民的历史悠久的精神风貌,更凸显了中国昂扬不屈的民族意志。

现代版的“赵氏孤儿”

“江山凭的是忠义”

《凉州十八拍》题词页有这样一首诗:

天凭日月,人凭心,

秤杆凭的定盘星;

佛凭香火,官凭印,

江山凭的是忠义。

——父亲生前改编的《凉州宝卷》

作家叶舟把这本书作为献给父亲的一本书报恩的书。而这本书以经典戏剧《赵氏孤儿》为内核,“救孤”的故事在现代上演,忠义的精神却没有改变。

“孤儿”在这部小说中,首先指的是两位主人公,顾山农和徐惊白。顾山农少时学戏,对一曲《赵氏孤儿》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书中借戏抒怀:“为孤儿十五年吞声饮气,在人前强笑脸苦在心中。”

——在漫长的岁月中,顾山农忍辱负重,如同《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忍受着万人的唾骂,只为将惊白抚养成器,并守住凉州铜马的秘密。徐惊白则是北疆救孤团护卫的少主,他的家族保存着铜马,却也因铜马生祸,遭遇灭门惨案,只留下遗孤惊白。

图片

“孤儿”更深一层的涵义,则是在炮火连天、民不聊生的旧时代,万千黎民百姓的代称——“谁都是孤儿,遍地孤儿,满中国都是心碎的孤儿。”但救孤儿的却不再只是戏曲里忠诚的老臣程婴;顾山农保护惊白,惊白长大后也去保护红军的孤儿,更确切地说,凉州的所有忠义之士都参与了这场“救孤”,他们都用自己的善良和勇敢守卫着河西大地。

叶舟的语言厚重苍劲,词句之间充满诗意,素朴庄严、恢宏大气却不冗长繁缛。古典诗词曲赋与西部民间俚俗方言在小说中融合得自然流畅,叶舟收放自如、苍凉豪迈的诗性语言独具个人风格特色。

图片

明代连环画《胡笳十八拍图》

《凉州十八拍》的文学结构也独具匠心,十八个章节的设计汲取了东汉蔡文姬所著《胡笳十八拍》的灵感,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不仅体现在这部作品的体例上,更是在思想内容上。《胡笳十八拍》中的名句“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所表达的舍身忘死的精神,被叶舟在《凉州十八拍》中全然体现出来,凉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无不心系家国,捐躯赴国难,与红军西路军一同匡扶危难中的祖国。

揭开“锈带”河西走廊的历史

追寻民族精神的根脉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尤以河西走廊底蕴深厚,波澜壮阔,一次次地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梦想和积极的作为。

《凉州十八拍》里所写的武威城是河西首郡,河西走廊所辖的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嘉峪关、敦煌(沙州),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的西北粮仓,同时又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和边防要塞。

民国时期,梁启超、陈寅恪等学者对凉州文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指出“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也就是说,凉州大地保存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图片

陈寅恪

然而近代以降,对凉州所处的河西走廊一带的看法,逐渐凝聚在一个词“锈带”之中。叶舟说:“在民国年间报章上的一篇专栏文章里,我发现了‘锈带’这个词。所谓锈,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还指向了政治、文化和经济,还包括人心和偏见。于是,我撒出了这一群少年,让他们去清除这些锈迹,不仅要把大地上的锈迹擦掉,更重要的是去擦掉人们心中的锈迹。”

图片

《凉州十八拍》封底

从《敦煌本纪》到《凉州十八拍》,叶舟塑造了一批充满了阳光朝气的少年,他们代表了新时代的凉州文化,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正如评论家杨建仁所说:“如果说《敦煌本纪》是叶舟用文字开凿的一座石窟,那么《凉州十八拍》就是他用心灯供养的一尊大佛。”

叶舟通过自己的写作,重新发现这个国家的边疆,去眺望我们这个民族的少年时代,去厘清这一伟大文明的来路,并获取今天的力量与担当。

图片


来源丨现当代文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