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天向上>

【奔流·人间】食物的故事

2024-11-28 20:41:59        来源:

食物的基本味道

甜味,让人欲罢不能的味道,它总能与能量密集的食物联系,引发愉悦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对甜食难以抗拒。

酸味,给人以较为刺激的味道,有很强的尖锐感。它能平衡菜肴的甜味或脂肪味,提供更丰富的味觉体验。

苦味,外号“味觉家族中的害群之马”,有着奇特的吸引力。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苦瓜、黑咖啡、巧克力等,复杂且多元。

咸味,唯一能感知到岩石的味道。它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不仅能增强食物的味道,还在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神经冲动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

鲜味,浓郁而不厚重,最难以捉摸的味道。它是日本科学家在20世纪初发现的第五种基本味道,其中的谷氨酸能增强食物的整体口感,使其更加美味。

前不久看到一段科普视频,大概讲的是“当我们内心时常愤怒的时候,可以吃点苦的,比如吃点莲子心、苦瓜等;当我们遇到悲伤事情的时候,吃点甜食,比如蛋糕、巧克力等;当我们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可以吃点酸的,山楂话梅等。所谓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忧、肾主恐。五脏都喜欢什么味道呢?所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入五脏,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利用不同食物的味道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它们是传递各种食物味道的“使者”,不仅增加进食的幸福感,更是健康饮食的指南。

从蛋糕的甜美到柠檬的酸爽,从咖啡的苦涩到高汤的鲜美,每一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食物用它千变万化的味道慰藉着世人孤独的心灵。

食物味道的真假

记忆里,你有没有遇到过某种食物,开始觉得很难吃,不小心吃了一口就会立马吐掉,但不知道从何时起却发现,这个味道没那么差了,能接受了,甚至还慢慢喜欢起来?比如我,从小拒绝葱姜蒜,每次母亲饺子馅里的姜末都能被我“挑剔”出来,吃火锅从来不放蒜泥等诸如此类的怪癖,但自己成为母亲后竟然慢慢接受了这些曾经拒绝的食物味道。

这种从难吃变到不难吃,甚至变到好吃,或许也是唾液成分发生改变的结果。就像带气的可乐,不像没气的可乐那么甜,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二氧化碳被转化为碳酸的时候,会刺激舌头上的伤害感受器,引发疼痛,分散我们大脑的注意力,使人感受不到太多的甜味。而味觉,它不仅仅是品尝美食的工具,更是我们与家常便饭、高档料理的桥梁纽带,它能带给我们愉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情绪、选择。所以,用这样的思路想一想,我们真的尝过食物本身的味道吗?味觉似乎比记忆更不可靠,难辨真假。

民以食为天

傍晚,必会打开电视收看CCTV2,一边做饭一边观看各种美食纪录片,一边体验人间烟火一边享受视觉文化大餐。文人以食载道,依稀记得《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段经典台词:“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小的时候经常听外公外婆说起关于他们那个年代的食物,充满了“贫穷、饥饿、苦难”。“一年用仅有的米面粮油票换取稀缺的食物,蔬菜几乎就是白菜和土豆两个种类”等,外公最爱吃的凉皮大概就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稀缺食物吧。到了父母这一代,食物留给他们的有深刻的、短暂的“幸福、欢乐”,“你爷爷每个月发了工资就会带我们去吃一顿饺子”“你外公出差回来总会带一些新奇的水果、糖果给我们仨,然后一人尝一个就锁起来”。听听,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食物的味道真的可以唤起他们独有的时代记忆,贫穷的、幸福的、苦难的、欢乐的、悲伤的……

作为西北长大的孩子没能继承北方人的“面肚子”,大概是因为祖籍南方的关系。但长大离家后,外地的牛肉面、羊肉、水果等无论如何也打动不了我。那段求学远离故乡的日子里,是父母一次又一次捎带来的家乡味道,抚平了我身在他乡时的生活百味。还记得有次外出游玩,朋友一碗面片吃得津津有味且心满意足,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一碗最简单的食物,成了离家后再也无法复制的美味。就像一个刚出锅的干面大饼,能带给我的,都是满满的甜蜜回忆。偶尔会跟女儿讲,自己孩童时,外婆带我去买大饼,没有词汇能形容刚出锅的大饼味道,烫得抓不住,外婆就小心翼翼地掰下来一块,赶紧塞在我迫不及待的嘴巴里,外壳酥脆,饼芯柔软。每次还没到家,大饼出其不意会消失一半。

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胃更多时候习惯了记忆中的味道。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就像记忆中姨夫对于驴肉火烧的执着,那定是背井离乡的游子最好吃的食物,它永远属于家乡的味道。

现在无论是奔赴千里的游人,或是“特种兵式”的旅人,每到一座城市,都要去了解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而美食则是其中一张出彩的城市名片。探寻美食文化,就从当地小吃开始。记得夏天周末的早晨,和女儿去吃牛肉面,一如既往标配“两碗面、两个蛋、两个菜、半斤肉”,同桌的一家三口看上去应该是游客,面前小心翼翼摆放着两碗面、两个鸡蛋、一份小菜、一份肉,女主人试探性地问我,“你们这是多少肉?好吃吗?”我说,“我们这里肉蛋双飞是标配”,而后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起来。直到女儿推了推我,说“妈,你的二细都要坨了”。

食物是文化的载体

其实,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情怀也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色。就好比牛肉面,它像是唤醒了沉睡中的兰州一样,永远热气腾腾开启兰州人的每一天。无论是兰州还是临夏的手抓,都尽显西北的豪迈与质朴,难怪有人调侃:“没有一只羊可以活着走出甘肃。”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些美食文化,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食物的丰富多样之美,更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根源,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所以,食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味,一位美食评论家曾说:“风味美食正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它们的兴衰存亡,关乎城市人的感情,风味小吃不仅是个人的记忆,也是城市的记忆。有了小吃,城市才有了活力与生机,才有了性格与色彩,小吃越丰富,市井气就越浓郁,城市就越开放。”从食味之中,感受一座城市,体验一种文化,是全球化的今天饮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食物的故事

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故事,每一顿饭也都有它的意义。食物因人或甜或酸,或苦或辣,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年复一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食物衍生出的饮食文化核心是人与食物的关系,更承载着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在记忆与味蕾邂逅瞬间,我们吃的不再只是食物,我们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经历的岁月都会留在食物的记忆中。很多时候,人们能脱口而出说出食物的味道,却没法准确形容自己五味杂陈的人生。而食物用她的故事展示着关于生活、岁月和成长的记忆。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食物的故事就像生活的滋味,无解。不如尽情体验酸甜苦辣,用心感受喜怒哀乐。吃想吃的饭,见想见的人,看喜欢的风景,做喜欢的事。食物和时间一样,在柴米油盐中不动声色地向前流淌,终将抚平一切。

又夏

2024.11.25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