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丝路新韵>

【奔流文化·寻陇】甘肃石鼓山丨《水经注》里能预言战事的神秘之山

2022-08-09 09:26:25        来源:奔流新闻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东南部古坡乡的古坡草原,居藉河上游,14万亩的天然牧场引人入胜,景区森林茂密,物产丰富,牛羊满坡,是回归自然的理想胜地。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就竖立于景区朱圉山主峰之上,虽然此山今多不为人知,但郦道元《水经注》中“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的神奇记载,却和它有关。

▲石鼓山顶的“石鼓”

经巉柳高速、天定高速至甘肃省天水市的甘谷县,奔流记者去往古坡乡,驱车沿着古坡河的清流向西北方向行进,去寻访郦道元《水经注》里的这座名山。

按照史书的记载,古时的甘谷渭河流域,特别是南部山区,山大谷深,森林茂密。《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明给事赵廷瑞《过伏羌》诗云:“小市人家罗板屋,流沙驿道达瑶京。”

车沿着简易的土路向一条逼仄的山沟深处开去,山沟缓坡上种植的当地特色农作物蚕豆、燕麦。

山沟的尽头是一座四五户人家的小山村——二爷池。询问一位蒲姓村民,村名缘何而来?村民答曰,在村后石鼓山的山腰上,有一眼神泉,由两脉地下水汇集而成,每一脉水都有一个龙王爷,人们就把这眼泉叫作“二爷池”,时间长了,这个村子也就叫这名了。

听说我们要去石鼓山,浦姓村民热心地让其12岁的儿子蒲小冬给我们领路。

石鼓山,在历史上很神秘,按照《水经注》的记载,“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鸣,声隐隐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自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在崖勒,去地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

石鼓鸣,兵事起!清代甘谷一地的文化界名人巩建丰亦在《伏羌县志》中应和了郦道元的说法。

▲石鼓山秋意

实地探访一下。

出了二爷池村,沿着山麓的土路向山上攀爬。山麓地带时不时就有泉水露头,泉溪汇集之处,草生植物异常繁茂,紫云英、映山红以及当地人俗称的“半碗花”,早已将半坡变成了鲜花挂毯。而阴坡的白桦树、山白杨、锐齿槲栎的阔叶林枝叶葳蕤,使得眼前的山体显得更加富有雕琢感。

▲美丽的古坡草原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阳坡的树木越来越稀疏,渐渐地,细叶的沙棘一丛丛出现于视线中,再往山顶,风光已然荒寒,除了茵茵的绿草之外,已然不见了树木的痕迹。

恰时,吹过阵阵山风,霎时令人清爽无边。

在犹如鲫鱼背的山脊草甸上,有一处石峰突兀地出映入眼帘,片片巨石叠加,显得陡峭无比,这难道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石鼓”吗?

在山峰的乱石间,又听见了“叮当叮当”的牛铃声,一看是十几只吃饱了的黄牛或站或卧,悠然地纳凉呢!有一只黝黑的小牛犊甚至调皮地攀到石峰山的最高处,顾盼自雄。

如果说峰巅的怪石是石鼓,未若说它更像一头卧北朝南的耕牛,为此,当地人更愿意把它叫做卧牛山,这也许最契合当地半农半牧的现实生活吧。

走到跟前才发现真相,在“卧牛”的“石颈”之下,确有一巨石,其面圆而平,宛如蒙着一张光滑的老牛皮……

此刻,风是如此的猛烈,附耳倾听,石鼓却始终静寂无声。

郦道元说,甘谷石鼓山鸣,声音如雷,连通渭都能听得到,山中野鸡皆跟着鸣叫。

声音如此巨大?是不是太夸张了呢!

甘谷当地的一位学者回忆说,他曾两次听得石鼓山鸣,如雷声轰鸣,而这两次都是在地震时,所以山鸣不足怪。甘谷西南为朱圉山,山皆石质,每逢地震,绵延几十里的石山轰鸣是常有之事。所以“石鼓不击自鸣”乃自然现象。古时闭塞,每有自然灾害发生时,别有用心之人便借此发动兵乱,“鸣自兵起”实为古代谶纬之说。

传说多不足信。

有时候,真相也不是那么重要!

▲古坡草原的牧歌意味

且不如好好看看这石鼓山的风景。这里就是古坡草原的最高处,大差距的海拔落差,使得雨水充足,植被茂密。远处的正南方,有一大群牛,在披散着一身长毛的黑牦牛中间,还有六七匹马儿混迹其中,母马疼爱地用头颈轻轻触碰着身边的小马驹……几只羊儿也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傻乎乎地跑到牦牛群里出神,一回头看到有人走近,顿时一阵骚动,“咴咴儿——咩咩儿——哞哞”……此刻,这里有世间最好听的牧歌,也有人们最向往的生活真相,足矣!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雷媛 刘小雷

图丨 甘谷县融媒中心提供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