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丝路新韵>

云崖寺石窟丨隐于关山深处的“小麦积”

2022-09-20 10:19:06        来源:奔流新闻

甘肃石窟艺术游径·探访

“陇东”石窟群秘境(1)

甘肃庄浪县云崖寺石窟始凿于北魏后期,经过数朝修缮到明朝时进入鼎盛时期,从清末开始逐渐归于沉寂。云崖寺石窟是中国石窟建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对中国晚期石窟与佛教艺术的探讨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值。

云崖寺(16256645)-20220919190750.jpg

云崖寺石窟在庄浪县城东28公里处的关山深处,具有1600多年历史,是由朱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清洞、罗汉洞、殿湾等寺洞组成,雄踞在奇峰秀岭中,相互映衬,各具特色。云崖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晚期,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葺,规模宏大,造像精美。自北魏开窟以来,千余年的岁月里,历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悬崖峭壁上倾注心血,凿造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洞窟佛像。

于石窟脚下抬头仰望,巨大的山体形似一个堆满稻谷的麦垛,酷似天水麦积山石窟,因此其又有“小麦积”之称。

抵达石窟时,之前厚重的阴云渐渐散去,一束阳光从中射下来,刚好照亮了云崖寺主峰。云崖寺所在的丹霞岩壁独特的外观,有的人说像蘑菇,有的人说像一口钟,还有人说像一方印,而记者则觉得它像明代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佩戴的“翼善冠”,看起来神气极了。

阳光漫射,岩壁上便隐隐红光蒸腾,远望云崖寺,所有佛窟洞列三层,层层相叠,尽管满山佛窟外依悬壁所建的重楼复殿和飞桥栈阁,大多已化为劫灰,但那累累的橛眼,足以让人揣想当年这里的万千气象……

顺着高低不同的石阶拾级而上,挂有云崖寺牌匾的凉亭似一座烽燧在石阶的一旁守护着进入云崖寺的通道。上至一层,是一座小巧精妙的寺庙,几棵古树伫立在侧,开裂粗糙的树皮显示着岁月的痕迹。

一阵风吹过,庙檐下的铜铃,清脆轻盈。转至寺庙的后方,一人宽窄的石阶凿在山体之上,石阶间高低不同,低的只有几厘米,高的则快要四肢并用向上攀爬,时而平缓,时而垂直。上至二层,地势便稍微开阔一些。靠北的一侧,现存的有三个石窟,均有佛像保留。

云崖寺(16256646)-20220919190754.jpg

云崖寺石窟的佛像都是石胎泥塑,这与河西走廊上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内的木胎泥塑不同,就地取材,适宜当地的气候和风俗。云崖寺石窟的9号洞窟,窟内有碑二通,即云岩撰《主山白云洞成碑记》和修平撰《云崖刊石撰书碑》。碑文虽未提及石窟的营造与沿革,但可以看出当时修复情况及主持僧人的来历以及云崖寺教区范围,对研究当时这一带的佛教活动极有价值。

最高的是第三层,也是精品窟6号窟和7号窟的所在地,这两个窟的塑像保存相对较好,不对外公开开放,一般的游客很少有机会来到这一层参观。此次登临能一睹真容,实乃有幸。从第二层到第三层而今基本已没有以前留下的石阶,要想登临,必须经过人工搭建的简易铁梯方可。二层和三层几乎是垂直的距离分布,铁质楼梯是完全90度垂直,且基本上是在黑暗的崖壁内部,每次只能一人通过,当从楼梯爬到第三层时,仿佛是从幽深的井底来到了地面。

6号窟为方形平顶窟,面阔7.2米,进深4.25米,高4.7米,马蹄形坛80厘米,正壁为一佛二菩萨。右壁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均为石胎泥塑。7号窟称五方佛窟,为近方形平顶大窟,内容为密教题材,共有五佛十菩萨和其他泥塑浮雕。这些佛教造像神态端庄、自然,形象优美多姿,比例适中,作风写实流畅,工艺精湛,运用“重在写神”和“形神兼备”的传统表现手法更充分地体现出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独特风格,特别是为数丰富的菩萨造像,神态各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明代造像形式在国内其他地方都极为少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崖寺(16256647)-20220919190757.jpg

7号窟,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白云洞”,这又涉及到明代的一位大文人、大学者秦安人胡缵宗,他在《主山白云洞记》这样描述:“左壁有洞焉,山僧法印所辟者。其洞朝夕多云,而云多白,洞中云出,洞上云盘,洞前云驻,洞底云擎,历四时焉。主山多胜,概白云洞其一也。”此白云洞的记载,是云崖寺得名之来由。而“杰阁危楼,赤栏朱槛,苍松古柏,山藏乎寺,寺裹乎山……远望之,梵宫如阙,崖路如梯,悬崖如厦,绝壁如堵。”精妙的描写让人很难相信胡缵宗本人并没有来过云崖寺。

云崖寺(16256648)-20220919190802.jpg

胡缵宗的《主山白云洞记》固然文辞优美,但在云崖寺,那篇署名为云岩撰《主山白云洞成碑记》的文献价值似乎更为重要,它道出了在明代时,全国佛教石窟艺术处于低潮的时期,而云崖寺石窟不仅开窟众多,规模宏大,而且涌现出一大批艺术精品的真实原因。这篇碑文称:

国初,为安王属土,厥田亦为所有。及王故绝,洪熙初元敕赐韩藩,钦遵恒业,迄今二百余年。然古刹虽远,葺理未竟。主持释子真晓,仰承德意,多方募化,鸠工集资,凿石为洞。佛像、伽蓝、护法诸身,咸以石为质,彩饰刻画,各极工巧,视厥初时重修气象,巍然一大备矣……

这篇碑文辞章考究、辞藻华丽,作者云岩竟是明朝宗室——韩端王朱朗錡(?~1606年)的化名。

从前庄浪石窟所在的平凉,在明代曾为韩王封地。韩王在平凉共传十一代,前后212年。历代韩王均虔信佛教,奖掖、扶持当地的佛教事业。有一首《平凉竹枝词》描述了韩王统治时当地佛教的盛况,堪称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

东观浮图起七层,禅房罗列夜传灯;

韩藩好佛人多化,处处经声处处僧。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雷媛 刘小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