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丝路新韵>

【奔流文化·闲谭】昔日“驴友”是如何玩转鸣沙山与月牙泉的?

2023-10-11 23:39:10        来源:奔流新闻

坐标敦煌大漠,汉服旅拍、千驼出塞、万人合唱……近年来,鸣沙山和月牙泉火爆出圈,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将这个传统景区玩出了新意,尤其是每逢“五一”和中秋国庆黄金周,更是盛况空前。考之史料,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鸣沙山和月牙泉不仅是敦煌人的公共文化空间,而且是到莫高窟朝圣的游客慕名必至之打卡地。昔日旅行者在游记里曾经详细描述了当地百姓和自己在不收门票的年代如何玩转鸣沙山和月牙泉,读罢不禁为之神往。

01

5月20日,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个特殊含义的日子。时光倒流回1925年的这一天,恰逢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正是月牙泉庙会之期。当时在敦煌考察的北京大学学者陈万里一行,躬逢其盛,与民同乐。其在《西行日记》曰:“到时游人极盛,观音殿、药师殿尤多。盖前者祷之冀护子嗣,后者则延年却病也”。陈万里等人在县长陪同下,先在敞轩小憩,观赏汉渥洼池石刻,然后同游各殿。“乡民有携酒器烟具铺毯于地,或一家族、或呼朋辈欢然相聚者”。鸣沙山滑沙亦是敦煌民众庙会期间保留节目,“时有数十人或十余人自山巅流沙而下”“有声如擂鼓然甚厉”。

百年前的月牙泉则是妥妥的湿地公园原生态画风,首先是水质极佳,可以当直饮水喝,而且喝起来有点甜:“月牙泉水极清冽,饮之亦甘”;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时见野凫三四,隐现出没”。吃好喝足玩够之后,月牙泉庙会还有助兴项目,当地俗称跳神,用今天的话讲近似于非遗展演,陈万里曾详加记录:“演者发辫上系一绳,左手执藤圈蒙皮之鼓,握柄有铁环三四,演时右手击之,环亦铿锵作声,辫绳随舞随转,另一人击同样之鼓,伺立其侧,有时二人或四人六人同舞之”。

跳神舞毕,戏曲联唱紧接着登场,县长“复命乡人之能歌者设桌歌当地剧曲,聆其音节,有时颇肖滩簧中之弦索调,有时几与山西之迷糊(即眉户)相一致”。陈万里观后颇有所得,认为研究西北文化者对敦煌地方民俗及戏曲应加注意。

02

四时风光各不相同,是鸣沙山和月牙泉一大看点。特别是夏秋时节之沙泉景色,时人游记多不吝笔墨。

1935年6月,国民党元老邵元冲考察西北,在敦煌期间游览鸣沙山与月牙泉。一行人出敦煌南门,不久便见沙山高耸于前,“入沙滩,一望无际,不见草木,策马疾走,颇觉平稳。”

大约二里路后,月牙泉以一种惊艳方式登场:“西向登沙岗,沙山环绕中,突见一泓碧波,如镜奁开展,清光接天,沿山麓向南湾,作月牙形,胸襟为之豁然”。关于月牙泉古建筑亦多有记录:“南岸有雷坛庙,绿杨森秀,泉水环抱,景极清幽”“西庑壁下有汉渥洼池碑”。身处初夏时节的月牙泉畔,“凭栏静坐,沙壁拱抱,岸芷丛茜,恍如一大花园。”

前辈“驴友”如何玩转鸣沙山与月牙泉(26129518)-20231011202644.jpg

1934年10月,《申报》记者陈庚雅赴鸣沙山与月牙泉游览,时值秋意盎然,其在《西北视察记》中写道:“月泉之里,地势稍高,榆、杨、沙枣,蔚然成林,中建鸣山寺、三圣宫、药王庙等寺,高阁凌霄,曲廊入胜”。游人站在月牙泉之内弧中心观景,“始为月泉内弧之芦苇,继为月泉中段,汪然碧波,若动若静,四周景物,倒影千变”。正如当地人所言,秋日月牙泉“芦草弥望,更饶清趣,当远胜江亭也”。

03

旧日文人墨客游览名胜古迹时,多有即兴题壁明志之风。僻处边陲大漠之中的月牙泉亦不能免俗。当年旅行者在月牙泉游玩时的一大乐趣,就是观摩前人留下的各色诗词对联。

邵元冲一行游览月牙泉时,曾记叙雷坛庙外有题月牙泉额,“两壁游人题铭甚多”。其中有副对联云:“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邵元冲等对此联颇为赞许,认为“泉水名山,皆能道出,读之可想见此间胜迹”。

前辈“驴友”如何玩转鸣沙山与月牙泉(26129517)-20231011202641.jpg

陈庚雅游览月牙泉时,指出:“游人至是,往往诗兴大发,遍题所感于台壁”;同时列举若干代表性作品。如题额有:“月泉一色”“别有天地”;对联有:“泉通星宿海,岭接火焰山”;诗词有:“敦煌城南众峰峙,蹊径别开林壑美。积沙成岭势突兀,万古风吹沙不起”“沙声一鸣四大空,众山皆响歌大风。寻声不知何处是,人间恍惚广寒宫”等等。陈氏点评曰:“此皆情景相生之作品也”。

04

对于政界要员而言,诸如游庙、赏联、滑沙等只能算是鸣沙山与月牙泉一日游的基本配置,接待贵宾当然需要增加若干“私人定制”项目方可尽兴。比如邵元冲一行在鸣沙山滑完沙,回到雷坛庙敞轩休息时,自然需要喝茶吃饭,但这两件事就被他们玩出了格调、玩出了情趣。

先说喝茶,“邵委员出龙井茶,命取泉水煮之,味极甘冽”;名扬天下的西湖龙井配上月牙泉牌纯净水,集江南灵秀和大漠风烟于一杯,着实风雅得紧。

再说吃饭,本来一行人带了馍馍作为干粮,因听说月牙泉中有铁背鱼,状如南方之鲈鱼, “有提议取鱼佐膳者,因作钓钩,纷纷至池畔钓之,投馍馍为饵,鱼自水中争食,所获甚多”。

敦煌县政府周县长亲自下厨,“为之破洗烹调,味极鲜美”;邵元冲等多系浙江或上海人氏,餐毕意犹未尽,认为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品此美味确属机缘,但如能以江浙沪一带食鲈鱼之法食之“当更佳妙”。

对于今天的游客来说,效仿前辈“驴友”在月牙泉中垂钓、以月牙泉水烹茶、在景区墙上即兴题诗作赋……恐怕只能沉浸在无尽的想象之中了。虽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但鸣沙山与月牙泉近百年来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却是永恒的。

特约撰稿人丨史勇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电话:19530461646   

微信:BL19530461646  

拍客:710060272@qq.com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