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丝路新韵>

归义,归义!电影《敦煌英雄》里那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2023-12-28 15:52:11        来源:奔流新闻

在敦煌莫高窟晚唐的代表性洞窟156窟中,绘有一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这幅壁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幅非常著名的“出行”作品,其描绘的正是晚唐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这幅珍贵的历史画卷,无声地讲述着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由曹盾导演,马伯庸编剧的电影《敦煌英雄》,正是取材于这段历史。“大唐西域,危机四伏,大战一触,‘狮子吼,唐军归’——沙州军民铭记六十载的传说能否真正应验……”影片重塑了那些万里归唐的铁血男儿,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
 

影片上映前,让我们重温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一)
 

一切还得从安史之乱说起。
 

敦煌,古称“沙州”,在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是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重要节点。
 

彼时,为了平叛,安西、北庭都护府所在的河西军马悉数被征调至内地勤王,大唐国势衰微、边防虚弱。与此同时,崛起于西域的吐蕃对唐土觊觎已久,正跃马东进,欲逐步蚕食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诸州。
 

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陇右失陷,使河西与大唐王朝断了联系。尽管,唐军残部与吐蕃不屈不挠地抗争,却终孤木难支。

在《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自河、陇陷虏,伊西、北庭为蕃戎所隔,间者李嗣业、荔非元礼、孙志直、马璘辈皆遥领其节度使名。初,李元忠、郭昕为伊西北庭留后,隔绝之后,不知存亡,至是遣使历回纥诸蕃入奏,方知音信,上嘉之。”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两处已经成为唐王朝西域的飞地,唐军戍边将士陷入吐蕃重围。
 

此时的沙州已被吐蕃围困10余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无法再撑下去,也正如电影《敦煌英雄》先导片中呈现的“孤悬域外数十年,满城皆是白发兵!”遂提出沙州百姓不迁徙他境的条件,接受了吐蕃的统治。吐蕃和平占领沙州这段历史被称为“番和”,也是沙州军民孤立无援十年苦战换来的结果。

至此,大唐的边陲失陷,“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早已成为笑谈,大唐荣光一去不复返,曾沟通西域、富庶天下的河西走廊,彻底与中原王朝互不知存亡。  

(二)
  

吐蕃占领沙州后,使用本土行用的部落制,加之推行的赋税制度,加重了百姓负担,各种高压政策下,使得遗民心怀故土,如电影先导片中洪辩法师之言:“可怜我沙州百姓,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
 

其实,在这段岁月中,沙州百姓的反抗从未停止过,人们看似屈从麻木,其实早已暗流涌动,渴望重归大唐!
 

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张义潮这个英雄的诞生,好似拯救“至暗时刻”的一道光。
 

他出身于沙州豪族张氏,年少时从未踏足大唐王朝,甚至不能习得汉字,然而其自小胸有大志,在他的心里一定知道自己是唐人。在他的成长岁月中,曾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丝路断绝,有感于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也许,张议潮的内心很早就种下了思归唐朝的梦想。
 

会昌年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
  

会昌二年(842年),吐蕃朗达磨赞普死,吐蕃统治者内部因争权夺利而陷入内战。
  

其次,唐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三州七关的收复,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志。
 

更有吐蕃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
  

大中二年(848年),49岁的张议潮终于抓住机会,在沙州毅然率众起义,揭开了河湟失地誓心归唐的壮烈篇章。

(三)
 

张义潮的军事胜利,离不开一个很关键的人物,他就是敦煌当地佛门最高领袖“洪辩法师”,在电影预告中,由赵魏饰演。

莫高窟第17窟
  

洪辩法师,无论是在敦煌佛教界,还是世俗界均有重大影响。敦煌莫高窟第17窟,原为洪辩的禅窟,其圆寂后,遂改为影堂,安置纪念像,以表功绩。洞窟中还保存有洪辩高僧的真容塑像,放置在带有壸门的方台上,在其后部墙壁上还绘制有表示高僧日常生活的画面,近侍女、比丘尼、圣树、水瓶、挎包等图像。
 

洪辩法师,俗姓吴,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吴绪芝长期领兵戍守西陲边土,战功显赫。吐蕃剑指河西,吴绪芝率部殊死抵抗,终不敌蕃兵,只得随主帅退守敦煌。吐蕃占领敦煌后,他仍一心向唐,无意仕宦,遂退隐敦煌乡间。其母为南阳张氏,与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同宗,温良贤淑,清贞高节,为女中模范。洪辩自幼深受父母教育熏陶,饱学经纶,明晓事理。其于救民于水火的 郁闷不得排遣之时,顿悟佛性,潜心佛学。
 

吐蕃一直推行僧官制度,德才学识高人一筹的洪辩法师多年潜心苦修,被吐蕃赞普任命为释门都教授,终成敦煌佛教界代表人物,张义潮一直奉其为师。
  

趁着吐蕃内乱,张议潮在敦煌起兵,洪辩以其河西僧团最高领袖的威望与地位振臂一呼,僧兵蜂起,配合张议潮义军讨伐吐蕃。在张议潮克复沙州(今敦煌)后,洪辩即派弟子悟真等随侍军府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张议潮带领沙州民众起兵,驱逐吐蕃守军,据守城池,一次又一次击退周边吐蕃军的进犯,大唐的旗帜从此飘荡在敦煌城头。
 

不甘失败的吐蕃人,在自封“国相”的军阀论恐热率领下,集结大军一次次来犯,要扑灭这支死灰复燃的“唐军”。此时道阻且长,真正的大唐朝廷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都帮不了他们,一切只能靠张议潮孤军奋战。

(四)
 

经过艰苦的奋战,这支大唐孤军终于驱逐了吐蕃守军。此举也立即成燎原之势,甚至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变乱。
 

沙州光复后,张议潮当即派遣十队使者,赴京师告捷。
 

如今,如果你作为游客来到敦煌,可以在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中看到这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张议潮派出十队信使向长安送信,“要么到达长安,要么,死在路上。”最终,十队信使,九死一生。只有一队,成功到达长安,他,就是洪辩弟子悟真。
 

当面见唐宣宗时,那句“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不知是何等悲怆。
 

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张议潮第二次向长安派出使团,以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
 

至此,除凉州以外,陷于吐蕃近一个甲子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宣宗此时激动的心情,完全可以想象。
 

宣宗遂颁布诏令,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自此,这支大唐孤军有了属于它的名字——“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其兄长张议潭作为人质留在长安,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

(五)
  

时人张籍在《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中写道:“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完全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家园被侵占的痛心和对汉文化的坚守之情,多么希望收复凉州。凉州若仍在吐蕃手中,那么张议潮所提出的收复河西东部及陇右数郡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经过三年的血战,张义潮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在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克复凉州,并表奏朝廷。
 

时人薛逢,为此非常兴奋,当即写了那首七绝《凉州词》“昨夜番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记此事。我们仿佛也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张仪潮赴边报国,威震敌胆的英雄形象。
  

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河西走廊又恢复了畅通。河西人民热忱赞颂张议潮的英雄业绩说:“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从此,“归义军”也成为唐朝册封的最后一个藩镇登上历史舞台。

(六)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并于京师赐田宅。其侄张淮深继守河西。咸通十三年(872年),74岁的张议潮卒于长安。张议潮的一生都在为大唐的领土奋斗征战,正是为了纪念其功绩,才有了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的功德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窟内绘制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正是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
  

张议潮居画面C位,形体高大,格外显著。前有榜题“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扫)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张议潮头戴白纱捗头,穿领红袍,骑白马,一手执鞭,一手牵缰,执辔二人夹马护行。
  

伴者有弓囊、箭袋、剑、楯、麾枪、团扇、大旗等,大旗上有一“信”字。他们都是花衣革带,戴幞头、穿白靴,榜题“子弟军”,是张议潮的侍卫亲军。

观者仿佛可以想见当年张义潮统军出行抗击吐蕃,收复河西的雄壮气势,想见当年领首旄节、勤练兵、重武备的情形……
  

归义!归义!正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家国大义,更是中原文化护佑一方百姓的士人精神。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电话:19530461646   

微信:BL19530461646  

拍客:710060272@qq.com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