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文之星>

奔流少年·方块字丨会宁的春节

2023-02-14 16:46:36        来源:奔流新闻

会宁的春节 

耿家庄小学六年级一班 徐士皓 

指导老师:刘海燕

俗话说,“离家三里地,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每个地方的春节也不一样。在会宁,有句老话叫做:“大年三十,一个蒿柴棍棍,都要回家过年呢!”我们也不例外。腊月二十九,我和爸爸准备了很多年货,有虾、鱼、水果、对联、福字......准备回会宁老家过年。

在老家,大年三十早晨吃搅团,做点臊子汤,拌点豆芽凉菜,一顿美味上桌。虽然简单,但入口香浓。古人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中午之后,我们开始接“先人”。所谓接“先人”,就是一个家族的人,由家族中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人带领着,在祭祀台上摆上香烛纸火,焚香祷告,焚烧纸钱,三拜九叩,放炮迎接,然后再回到家中,将家谱摆上桌头,再次三拜九叩,焚香奠茶,于是祖先就算迎接回来了。从大年三十开始到正月初三晚上,每天都要焚香,保证香火不断,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家乡人对祖先的尊崇是值得称道的,人们要让去逝的“先人”每年和自己一起过年,共享喜悦和欢乐。

晚上先迎灶神,紧接吃长面,又叫“拴魂面”,这一天的长面不能咬断。寓意长长久久,平平安安。“坐夜”,也就是守岁,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或谈话聊天,或观看春晚,总之是要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然后再燃放烟花。

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空气中弥漫着昨夜鞭炮的硝烟味。人们经过了昨夜的“坐夜”,早上略显疲倦。但兴奋的表情挂在每个人的脸上。每一家子都早早起床,初一的早饭一般是吃猪骨头肉。早饭过后全村人一起去“迎喜神”。老家不叫“迎喜神”而是叫“初新”,全村人只要能走动的全都出来了,像开大会一样聚集到一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红着绿。更为壮观的是,全村的所有牲畜也要赶出来,牛羊驴马,也要披红带绿的。人们聚在一起,由老人带领着,来到本年喜神的方位,焚香烧表,燃放爆竹,期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初新”过后,各自回到家里,家里有老人的话,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开始给老人拜年,过去老家拜年是要跪下磕头的,现在已没有磕头的习惯了,子孙们多是看看老人,给老人们敬杯酒。

临近中午,耳畔传来一声声鼓声,紧接着是一声声镲声。那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鼓声渐渐显现出来:咚咚、锵锵锵,咚咚锵,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向远处望去。只见那金黄的狮子一摇一摆地走在前面,那里面藏着两个人,扭着、跳着向前走来。它那大张的嘴巴、粗壮的獠牙和圆睁的怒目不禁让我心惊胆寒。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威武万分,难怪连年这样的猛兽也怕它呢!巨大的中国鼓。火红的鼓上,挂着金色的雕有龙的圆环。鼓旁站立着魁梧的鼓手,他们手持一双粗大的鼓槌,槌头上裹着火红的绸子。鼓手们身穿红色的衣裳,双臂抢开,重重敲击着鼓面发出沉闷的巨响。他们旁边站着镶手,他们手持一对铜黄色的大镶,发出明亮的锵声。这明亮与低沉的声音有节律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社火中的主旋律。我站在一旁,听着这振奋的鼓声,兴奋异常。锣鼓声、鞭炮声和人群的嬉笑声,直到夕阳西下,才渐渐消停了。一抹晚霞出现在天边,小村庄又恢复了平静,袅袅炊烟,从房子间升起。

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了,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农村人互相拜年是为了联络感情,邻里之间,亲戚之间,趁过年走动走动,这是最朴实的拜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明年我还要来会宁过年!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