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点赞甘肃>

十八少年下凉州首日:“满满的文化震撼!”

2023-04-17 11:30:03        来源:奔流新闻

4月16日,“十八少年下凉州·与叶舟同行”大型文学寻根之旅正式开启。

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十八少年”一路西行,在武威境内感受乌鞘岭3000米海拔的内陆高迥,见证八步沙三代人治沙的时代传奇,仰望天梯山石窟大佛的法相庄严……凡此种种,与叶舟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形成奇妙的“互文”。一切是陌生的体验,是文化的震撼,是时代向前的自豪。 

第一站:乌鞘岭

左手一侧,遥远的乌鞘岭和古浪峡山环河抱,结局紧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凉州十八拍》

第一站,十八少年们来到了武威市天祝县境内的乌鞘岭。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

图片2.png

乌鞘岭位于天祝县境中部,南临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峡,岭南有滔滔不息的金强河与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岭北有当地人誉为“金盆养鱼”的安远小盆地。

这里历来是经营河西的屏障,岭南的安门村和岭北的安远镇历来是戍兵扼守、两面相御的营地,地理、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577卷说:“乌鞘岭虽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砭骨。” 

图片3.png

霍去病挥戈驱马踏破乌鞘岭关隘,直捣匈奴,乌鞘岭长城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至今仍可见旧时的宏伟景象。这里的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汉、明长城在此相会,蜿蜒西去。

清代杨惟昶的一首《乌岭参天》,更是道尽了乌鞘岭的奇崛和伟岸:

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

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

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

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微信图片_20230417001628.jpg

本次活动中,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思远说:“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家乡的草原和这里的草原有些不同,家乡的草原比较平整,而河西走廊的地势起伏较大,在读叶舟老师《凉州十八拍》的时候我就发现有很多地方都印证了河西走廊上的某些地理、人文和一些掌故,随着一路文化考察的深入,这些只能凭着文字想象的景色在脑海中逐渐具象化了起来,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图片5.png

第二站:八步沙林场

从西安城、省城兰州方向上驶来的商队,星夜翻过了乌鞘岭,从包头和榆林一线赶来的贸易驼队,也正在穿过腾格里沙漠,而从南方的西藏、四川和青海地界上汇聚的马帮,纷纷投进了祁连山中的几座隘口,力争在大雪封山之前,人货两全,平安地落脚在河西绿洲上。

——《凉州十八拍》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六老汉的故事,是陇原大地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缩影。他们用生命与汗水,谱写了一部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人,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征服了曾经每年以7.5米速度向南推移的八步沙,4万多亩沙丘披上绿装,周围7800亩土地和4个村镇得以保护。

仲春四月,八步沙林场生机盎然,“十八少年”来到八步沙林场、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考察学习,聆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治沙的动人事迹。他们登上八步沙防火瞭望塔,穿越时空隧道,感受着八步沙三代的坚守与奋斗壮举,领悟信念与意志的传奇。“六老汉”时代楷模的愚公精神也深深植入了“十八少年”的心。“这里的地貌实在是太神奇了!”厦门大学的博士生罗文婷一直在感叹甘肃的地形地貌,“第一次看到戈壁滩,第一次看到治沙人奋斗多年的成果,很震撼!”她说,“只有来到凉州,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叶舟老师《凉州十八拍》里徐惊白这群凉州少年在这片土地上驰骋的震撼,感受到西北的力量。”

图片15.png

第三站:天梯山石窟

凡此种种,要么是人格提炼上的内容,要么是日常生活中的饾饤之事,仿佛一支来自天梯山石窟的杰出画笔,相当精彩地勾勒出了惊白的现实嘴脸,去皮入骨,形象万分。

——《凉州十八拍》

从文化和时光的角度细细品味,天梯山石窟就像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颗耀眼明珠。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397-439),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享有“石窟鼻祖”之称,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记载:“先是蒙逊王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人眩目”。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记载:“凉州石窟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二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可见当时天梯山石窟规模之宏大。虽历经岁月沧桑,但这里依旧保存了长达千年的佛教艺术精华,其开凿年代之久远,时间跨度之绵长,保存文物之丰富,当属我国石窟开凿史上的一部恢弘巨制。

石窟分布在西南峭崖绝壁间,四周环山,林木葱郁,景色宜人。通往石窟的路九曲连环,盘盘绕绕,“‘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中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现存洞窟3层,共18个,保存佛念17个、佛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有凉州八景之‘天梯积雪’的自然景观。”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十八少年”们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由衷赞叹,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下纪念。

图片13.png

“《凉州十八拍》最吸引我的便是书里描写的西北风情以及书中所传递的少年精神底蕴。今天来到天梯山石窟,目睹了大佛的庄严,看到了黄羊河水库的壮观,与叶老师笔下的西北风情不谋而合,而天梯山石窟大佛也是叶舟老师笔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意象,在与风景的对话中我阅读的感受也得到了升华。”来自北京大学的林孜由衷感慨道。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王夏菁

图丨甘肃日报记者郁婕 奔流新闻记者裴强 师天铭

  • 相关新闻